最近,记者有幸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电影公司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接触到该中心副经理兼配音员宋其生和他的同伴们,体味他们的酸甜苦辣。
当天,电影《建党伟业》苗语版的配音制作正式开工。在简易录音棚里,配音员们一会儿走进从简陋的录音棚关门录音,一会儿又走出录首棚与制作台上的录音师杨艺林交谈……他们在相互勾通,重复试听这刚配好的电影片断。
《建党伟业》要配音的角色有140多个,其中,配音员宋其生一人就要承担周恩来、陈独秀、蔡锷等40多个角色的苗语配音,余下的由中心另4名2男2女配音员负责。
“由于人手奇缺,40个角色我只好不断变换腔调,变换情感来配音了。”宋其生笑笑说,这部片子还不算累,当年《大决战》整部电影所有角色配音全部由两个人完成。电影《建国大业》里的179个角色,他一人就兼任了60多个角色的配音。
“连一声叹息、喘气声都要模仿得到位才行,要不就过不了关。”杨艺林是黔东南州电影公司经理,同时兼任译制中心的录音师。他说,要译制一部电影,角色中的声音有厚重的、沉稳的、嬉皮式的等等。因此,配音员首先需要多次看片子,不断揣摩人物性格特征与声音特点等,将感情融入其中,这样才配好音。
“不投入感情,不尊重原角色的声音与情感,无法打动观众,人家会说假得很。”宋其生说,一边翻译一边配音,一部片子配音录制完成,每个配音员至少要看上几十遍。在配音时,角色悲伤时你得跟着悲伤,角色欢喜时你亦得跟着欢喜。
黔东南州电影公司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是贵州省惟一一个民族语电影译制单位,亦是全国11家民族语电影译制单位中的一员。近年来,中心主要译制苗语电影。
“苗语有8个音调,而汉语仅有4个音调,两种音调要一致对齐很是艰难的。”宋其生说,中译配的苗语电影是以苗语“中部方言”标准音为准,而这种苗语“普通话”源自凯里三棵树养薅村一带。
黔东南电影公司属特困企业,由于经费奇缺,职工工资等保障始终不稳定。上世纪90年代至2007年,在电影行业低谷时,侗语配音员已流失,仅留下宋其生等5名苗语配音员,坚守至今。
以前,配音员每月仅有198元的生活费。2011年后,每月增加到450元。2012年,增加到了800元。尽管微薄的收入无法维持他们的正常生活。但他们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因为他们热爱这份工作,始终无怨无悔。
“去年,中心所得的10万元经费,译制了9部故事片。而别人译制一部民族语电影投入的经费要超过3万元。”宋其生说,他们除了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外,最大的问题还是经费不足。“只要有经费投入,我们一年不止仅译制9部电影。”
宋其生等5名苗语译制员年龄最大的已53岁,最小的也有47岁。而就是他们与此前流失的侗语配音员一道,30年来共译制了以苗语、侗语为主的800多部民族语故事片、科教片。这些电影共计放映了10万多场次,有3千多万人次观看。为此,该中心多次获得文化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等部门的表彰。
他们不仅是配音员,还是义务放映员。挑着沉重的放映器材,跋山涉水到不偏远的村寨放电影,是他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每到一个村寨,那里比过年都热闹。”宋其生说,经常有老人讲,“如果不是民族语电影,我们根本看不懂。”
“民族村寨的群众太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了。”宋其生坦言,当村民们看到和听到毛主席“讲苗话”,朱总司令“用苗语”指挥千军万马时,是那样的激动与兴奋……那些欢笑声,鼓掌声,感谢声,就是对他们辛苦工作的肯定和褒扬。
“我们会继续工作下去,但希望能后继有人。”这是宋其生和他的同伴们最大的愿望。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低价制作各类真人广告录音,专题片配音
复制微信号
- 上一篇: 杨幂:我只是个“进门级”歌手
- 下一篇: 珠宝广告录音,珠宝叫卖录音,珠宝广告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