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话筒的认识
话筒”其实是不同听者的“耳朵”
(二) 对声音的认识
“声”源与“音”律
如果说对“声源”改善的方法,只是对我们人体的一个实体发声器官及腔体的转变,那么对“音律”的改善将是从我们的语言习惯和意识层面开始的,可能不比对“声源”的改善更容易。我们知道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就象去掉乡音或掌握一门新的语言。不少老外在中国很多年,中文说得很棒了,但一听还是老外说的。这是因为环境的习染,虽然能帮助调整吐字的标准及规范,但悠远的文化和不可复制的民风,却根深地固的影响到我们意识层面,对支配音律细微变化的语言特质及内涵。所以改善“音律”绝不是蛮力所及,需细心感悟语言中“音律”的妙趣。
(三) 对于语言中元素的认识
语言中的“体,相,用”
(四) 对吐字归音的认识
“口齿唇舌”——我们的第二副“声带”
(五) 关于语言中“单一属性”
关于语言中“单一属性”与“立体呈现”的认识
(六)“气声字的体会”之声音三元
“气声字的体会”之声音三元素
我们知道声音中的三元素是“音量”“音域”和“音色”,每个人的声音中都包含这三个元素。声音是语言的载体,是语言的质量,是语言的色彩。如果说语言是一部汽车,那么声音就是不同马力的发动机。如果说语言是一个塑像,那么声音就是不同质地的雕塑材料。如果说语言是一幅绘画,那么声音就是不同色彩的颜料。在话筒前,声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语言的承载力,表现力及魅力。
每个人声音条件多数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先天的遗传因素占到8成以上。音量的大小取决于声带的长短薄厚、身体气量、共鸣腔体的运用程度及语言环境和习惯的不同。如果我们把音量分为“大”“中”“小”的话,我自己的先天基础条件应该是“中”,不算是个大嗓门儿。这多半是由于共鸣腔体的运用程度及语言环境和习惯所造成的,检查身体时,医生说我的声带还是挺长挺厚的,只是没有开发利用。后来我接触到专业的练声方法,打开了共鸣腔体,改变了语言习惯,正确的运用了气息及发声方法,“音量”可以非常大了,但平时说话时,我的音量还是保持在“中”的分贝。如果你是一个话剧演员,那么对音量的要求就非常高了,没有一定的音量,是无法承担舞台表演的。例:在中戏学表演时,我有个同班同学叫谢韦,是个女生,她的形象非常好,是属于特别上镜的那种,但是声音就成为她的遗憾了。因为戏剧表演的发声训练是非常严格的,需要将声音的力度、亮度及响度全部释放出来,而她的声音是属于那种,由于先天条件的问题所导致的音量小、音域窄、音色沙哑。每当我们做发声练习时,大家就特别注意她,因为老师要求的音量远远超出了她所能承载的音量,而她听到我们都能发出那么大的声音,自己又不得不做,于是我们就聆听到一声类似“仙鹤”的叫声。这是用大气量猛烈冲击声带,而超出了声带所能,出现的一种超载现象,又叫“冒泡儿”对声带的损伤很大,每当这时,老师就在大家的笑声中终止她的练习,后来,她去了香港,最终也没有从事演艺这一行。虽然说音量是衡量一个戏剧演员的硬指标,而在话筒前,则没有对音量的必须要求,只要不是小的连你自己都听不见就行了。因为话筒就像耳朵,也只适合在一定距离下的一定音量,而距离很短的大音量,声音就会失真或爆掉,听起来会很不舒服。所以说,在话筒前的音量适当就好。
所谓“音域”是指声音从低到高的可用范围和区域。每个人音域的不同,主要也取决于先天条件及用声的方法。而音域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拓展的,音域的宽窄,对于一个歌剧演员来说,决定了他所能够承载的作品,而对于一个“声音者”直接影响到语言的表现力。有的人认为,语言不会像歌剧那样对音域的要求吧?没错,语言没有像歌剧那样实实用到两个八度以上的音域,但是音域的宽窄决定了语音的起承转合及语言旋律的构成。就像一只小提琴是无法表现出一步交响曲的。弦乐是由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司提琴组成的,只有这样的音域才能表现出乐曲的细致入微到气势磅礴。音域的拓展,就是让一个声音者的语言中多几只不同声部的“提琴”,给你组织语言旋律创造更大的空间。例:有一位模仿我的配音员,也是我的学生,在四川一地小有名气,从语言旋律的组织上,应该说还是很有悟性的。他能意识到商业语言与其他语言种类的不同,而且已经在向商业语言的旋律方向探索了。但是音域问题成了障碍他突破的关键,也就是他的声音无法承载他所想表现的感觉,而这种无法承载恰恰是他自己不自知的。他认为只要感觉到位了,就应该全到位了。当然,感觉是非常重要,但是再好的感觉也要通过饱满的声音来表现,而不是一带而过。我们通常所说的音域,是指从高至低的有效发音区域,有些人能发很低或很高的声音,但并不是在声音的有效发音区域内,明显的表现是,声音的饱满度不够,音量明显变小,声音的亮度也欠缺很多。甚至出现气泡音、或噼噼啪啪的杂音,这些其实是超出了有效发音区域的盲音。我的那位学生喜欢追求低沉宽厚的语言氛围,但一句话中至少有两三个字是盲音,他自己还觉得很不错,很陶醉在自己渲染的氛围里,当我指出他的那几处盲音时,他还在问:“什么是盲音啊?”于是我让他把声音提高些,放在他的有效发音区域,虽然盲音解决了,但又不是他所要的低沉宽厚的感觉了,很是苦恼。因为松弛的低音及通透高音音域会给你的语言以强有力的动感和可塑性,那些平时你语言音域所用不到的,或者你觉得并不重要的高低音音域,会增加你声音的频宽,会默默地为你的语言增色,所以“音域”是语言表现力的基础,音域的问题不解决,语言的表现力是很难突破的。
如果说“音量”是语言承载力的关键,“音域”是语言表现力的关键,那么“音色”就是语言魅力的关键。“音量”及“音域”是可以通过训练逐步改善的,而“音色”则是与生俱来很难改变的。一个人的“音色”就像他的长相一样,虽然随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变化,但神态是不会改变的。就像一位阔别已久的老友,相见时一定会在他的神态中唤起当年的记忆。声音亦是如此,对一个人的长相和声音的印象,往往是分不开的。比如:中国相声大师侯宝林老先生的表演家喻户晓,侯先生的形象和表情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当我们在收音机里只听到侯先生的声音时,头脑中也会联想出他的形象及表情。这就说明,声音和形象是具有同等识别性、个性及不可替代性的。可以说声音就是一种形象。因为一个声音反复被听到,就会在听者的记忆中被储存,当这个声音响起时,听者在记忆中被储存的相关信息、如形象、名字、社会属性等就会被调出,从而完成对一个形象、或人物、或品牌、或机构整体的印象还原,这就是为什么商业语言中企业形象的声音总是保持不变的原因。那么声音的特色,其实是让我们记住它的重要因素之一。构成声音的特色一方面与语言旋律及吐字有关,而另一方面,则是由“音色”所决定的。如果我们把“声音”比喻成人脸,那么“音色”就是“五官”,“语言旋律及吐字”既是“表情”,最终形成了我们对他神情的印象。下面我们做个小实验,我们提到几个名字,看看是否在看到名字的时候,能想象出他的声音和形象。郭德刚、小沈阳,赵忠祥,单田芳,(哈!还挺押韵)他们语言中的特色各具不同,除了他们的吐字及语言旋律的极大不同外,“音色”的差别是最明显的。其实我们对“音色”在语言中的识别性是很强的,比如我们在不知道对方是谁的情况下,接听一个你很熟悉的人打来的电话时,多数你会一下听出对方是谁,但是如果对方正好感冒了,你就未必一下能听出对方是谁了。因为听者在记忆中没有储存关于这个“音色”的相关信息,也就无从对号入座了。有人会问,音色如此重要,而音色又是与生俱来很难改变的,对于那些音色不理想或音色有缺陷的人来说,就无药可救了吗?也不尽然!那就要通过对其声音中音色的开发引导及漫长的针对性训练,才会有些许的改善了。就像不漂亮的人想通过美容来变的漂亮,成功率是不高的。
但声音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明白道理就能完善的,要通过一段较长时间正确的针对性指导训练,才会有明显的提升,而一旦改变了,你会豁然开朗,会让你的语言插上翅膀!
(七)语言中的旋律
语言中的旋律
那么语言中的旋律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当然首先是由“四声”。
在普通话中,规范的“四声”是语言中旋律的基础。而不够规范的“四声”便构成了千差万别的地方方言,如粤语就有“九个声调”。
难道语言中的旋律就“四声”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是。
其实“语言旋律”就在“字里行间”,文字所赋予的“四声”就像乐谱,同一句普通话的旋律基础其实是一样的,也是不会改变的,即使一千个人以普通话的四声来念同一句话,旋律基础应该是相同的,除非不是普通话。
“四声”只是普通话“规范”的一个旋律基础。而我们所说的语言中的旋律,其实也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相同”的旋律基础,但由于“演绎的不同”而生出的。和音乐作曲家不同,音乐作曲可以海阔天空任意创想,而不会有象语言中的“四声”一样,有一个规范的、不会改变的旋律为基础,再进行旋律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旋律的创作比音乐旋律的创作更具制约性。
当然,也有些音乐家正是利用了歌词文字中的“四声”为旋律基础来创作歌曲的旋律,如:李宗盛的《凡人歌》“四声”的制约性,正好成了歌曲的特色所在,反而让《凡人歌》在制约中飞翔而起,至今传唱不绝。所以说,语言中的旋律是基于“四声”的旋律基础,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理解不同处理不同演绎和不同创作而成的。
“逻辑重音”对许多语言工作者并不陌生,但如何运用“逻辑重音”却是形成“语言旋律”的关键所在。
“句节”是指一个自然句中的最小单位, 就是按念诵的习惯分成的若干小节。因为文字语言的句读,不会象念诵语言那样,把即使没有逗号、顿号的“停顿”也标示出来,而为了更好的表达一句话的意思,念诵时的“停顿”往往会多于一个自然句中的标点。而每一次“停顿”就形成了一个“句节”,就像乐句中的小节。
其实,选择“逻辑音”就是设计语言旋律的开始, 选择不同的“逻辑重音”就会形成不同走向的语言旋律。
旋律一定和节奏有关,音乐中的旋律不光是不同音高的音符组合,音符的长短也变化多端。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这些不同长短、不同音高的音符有机的组合起来才形成了旋律。如果光是不同音高但长短却都是一样的音符组合在一起的话,旋律就大大逊色了。
语言亦是如此,“逻辑重音”虽然选择准了,语言旋律的走向有了。但语言中字词的间隔如果总是一样或缺乏变化,语言旋律也会逊色不少。
就拿选择“句节”来说吧,“句节”的划分可能每个人都不太一样,也许某一句的“句节”会相同,但从整篇文稿来说大部分“句节”和停顿是各异的,而在一句话中的不同“句节”里,不光有音高的变化,语言节奏也有变化,这样,这句话听起来就会活泼生动,富有弹性,而这种音高及节奏的变化一定是微妙的、自然地、合乎情理的,万不能为了变化而变化,机械的设计音高,生硬的处理节奏,那样的语言会很可笑的。
在语言中“咬字”是体现风格的关键,“语言旋律”也与“咬字”的处理息息相关。
念诵时所有的字词咬的太死,会给人咬文嚼字、做做的感觉,而咬的太轻,也会有模糊不清、混沌暗淡之感,这两者都不可取。
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言听起来既清新雅致又恰如其分呢?
其实,道理就像中国花鸟绘画中的笔墨用法一样,尤为王雪涛的牡丹花鸟图最为代表,既有浓墨重彩、亦有淡淡水印,既现虚无飘渺、异或实如复真,既有粗犷飘洒的挥毫泼墨,也有婉约娟秀的精工细笔,这一浓一淡、一虚一实、一粗一细,完美交合、相得益彰、如此妙韵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无不叫绝。
语言中的“咬字”亦复如是,要突出重点,就不能喧宾夺主,该强调之处要精雕细琢的强调,该忽略之处要一带而过的忽略,要知道没有淡就没有浓,没有虚就没有实、没有粗就没有细,舍得舍得不舍不得的道理。反之,该强调的没有强调,该忽略的反而突出了,不光语言旋律会受到影响,语言中想表达的意思也会似是而非、模糊不清。要不就是所有的字词都咬的很死,整篇语音听起来很累,太实太满,没有空间,没有回味,没有情趣。再就是所有的字词都咬的很轻、很软,听起来很困,太虚太空,没有重点,没有抑扬顿挫,没有精神。
所以说“咬字”的雕琢与忽略间就形成了一种对比,而这种对比,正是语言所需要的,也可以说是“语言旋律”中轻重缓急的音符。
如果说规范的“四声”是“语言旋律”的乐谱,“逻辑重音”形成了“语言旋律”的走向,语言节奏的变化是让“语言旋律”活泼生动,富有弹性的节拍,而咬字”的雕琢与忽略的对比成了“语言旋律”的轻重缓急的音符;那么“感觉气息”的运用将是“语言旋律”这部交响乐的指挥和灵魂。
“感觉气息”贯穿于整个语言的始终,与“语言旋律”交织在一起,起承转合,相趣相生,是整篇语音的旋律主宰,有时甚至是无声的,而此处的无声,实为声断意连,绝非空白。它是连贯的、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恰到好处的,绝不是机械的、过份的、故意的、弄巧成拙的。是意境中的回味,是书法中的枯墨,是音乐中的泛音,是茶道中的回甘,是戏曲中的韵味。
“感觉气息”它好像似有似无,完全不是用简单的技巧可以衡量和代替的,更像是花开的一瞬,祛其威猛之力,巧生妙莲,含而不露,锦上添花。
“感觉气息”是微妙的、淡定的、从容不迫的,是美妙声音之外的芬芳,是细细品味才可意会的不同。
“感觉气息”是语言高级阶段的领悟,是一个声音者到达一定阶段会遇到的关键问题,也是障碍一个声音者成长的瓶颈。
如果说 “四声”“逻辑重音”“语言节奏”和“咬字”都是外在的、可以通过长期训练获得的,那么“感觉气息”的运用将是内在的、只有不断地积累,感悟、内化、融会贯通后才会凝练而出的“语言气度”,它是凌驾于“语言旋律”之上的一种感悟,可以说是:心悟一触自然有,费尽千心无处求的东西。亦或说是声音之气韵,也可喻为语言之灵魂。
我认为“语言旋律”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韵律,也可理解为一种语言的律动,从元素上来说,主要是由“四声”“逻辑重音”“语言节奏”“咬字”和“感觉气息”构成的。
但“语言旋律”的作曲者正是“声音者”本人,即使这些元素都完备了,而由于“声音者”本人“心境”的不同,也会对这些元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然“心境”而言,有的人张扬,有的人收敛,有的人炫耀,有的人平和,有的人功利,有的人恬淡,有的人太在乎,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谨小慎微,有的人驿马星空。
由于声音者“心境”的不同,使不同“心境”的语言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和意境,一切技巧,一切方法都是由“心”所支配、所统领的,“心”会决定哲人不凡的智慧,会影响画家壮阔的视野,会成就文学家思想的境界,会展现作曲家灵魂的升华,“心境”对于一个“声音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旋律”这个提法,纯粹是为了那些语言艺术爱好者,和那些认为自己语言上还有待提高的声音者们,提供的一种解析的方法,让他们更加形象和系统的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从而发现自己在某个因素上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因素进行调整及修炼,让自己的语言找到提升的阶梯,最终希望这种分解不同因素的方法,能够确实的帮到他们,使每一个“声音者”的语言中都萦绕着、蕴含着动听的、属于自己的“语言旋律”。
(八)气息三层
气息三层
气息的运用既是基础也是最高深最微妙的功夫。对于一个声音者,气息的对与错、好与坏,直接决定于专业与业余的界定,是决定于语言上是否有无限发掘的潜力,还是到达一定程度就无法提高的终极伐码。
一个“气”字,在汉语中有多重义理:中气,指一个人的身体;神气,指一个人的精神;勇气,指一个人的胆识;运气,指一个人的命运;气场,指一个人的能量;气质,指一个人的风范;气度,指一个人的作为。
气,无处不在,包罗万象,气宇轩昂。但就在语言中的“气息”而言,我认为又分为:“本能气息”“技巧气息”和“感觉气息”三个层次。
“本能气息”是一种下意识的,平时并不被我们察觉的,但一直与我们生命相随。婴儿从呱呱坠地,肚子就一股一股的呼吸,已然掌握了修禅打坐最高境界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而人到中年,反而会出现气虚气短上气不接下气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不学就会的本能呼吸方法,难道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渐渐忘却了吗?显然不是。中医讲,多半是由于中气不足所致。本能的气息方法出现了问题一定是身体出现了问题。气沉不下来,气浅,气急,气喘嘘嘘一定是病态的表状,长此以往生命将受到威胁。
几年前认识的一位中医朋友,教给我太极十三式中的一式,双手托天立三焦。是一种固守元气也就是中气的好方法,也是第二层次“技巧气息”的基础。而且有助于把这种气息方法变成习惯和下意识,使之更接近自然的婴儿式呼吸。
例:我有个亲戚表姐是个中学老师,平时说话音量很小,讲课时很费力。问我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教了一些“技巧气息”和练声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持久,气深不下去,还是觉得气力不够,后来才知道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元气大伤所致。所以作为一个声音者,“本能气息”是第一要素,健康乃生命之本。
如果说“本能气息”也就是“中气”是我们身体处于健康状态的原动力,就像一颗大树的根脉,深深地固着于大地之中,吸收着泥土中的养分,为其生长之根本。那么“技巧气息”也就是“行气”将是把这股原动力行于功用、付诸实施的通道及过程,就像大树的主干,将养分传送到不同的枝杈及花叶之上,是让我们把身体的原动力释放和输出的方法。
例:我遇到过一个行外人,声音和气量都很足,身体倍棒!平时说话就嗡嗡的,条件一级!但让他有意识的念一段文章时,声音和气量都还不足平时说话,当然可能是有点儿紧张,再就是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声音气息训练,当有意识的运用声音和气息时,就不知如何是好了。但有这样的好条件,加之一段时间的技巧训练,肯定和之前会大有不同。
声乐及台词的气息方法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但与太极十三式中的气息方法略有不同,“技巧气息”除要求气息深长外,更要加强气息的力度、节奏、从意念上强化,“技巧气息”有一套具体的练习方法,使其在气息的运行上,更集中、更有效、更有推动性,气息承载着声音,声音融汇着气息,使语言达到气声相合的完美境地。
可以给自己的气息做个判断,如果在话筒前,你觉得气总托不住,念东西觉得憋得慌,或明显能听见换气的声音等,这就说明你的“技巧气息”存在着问题。
但此处的“非声”并非“气声”,并非机械的把声音放虚,或小声说话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激情勃发的内敛,一股情感抒发到达极致的控制。一定是连贯的、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恰到好处的,绝不是机械的、过份的、故意的、弄巧成拙的。
“感觉气息”贯穿于整个语言的始终,与语言旋律交织在一起,起承转合,相趣相生,亦或说是声音之气韵,也可为语言之灵魂,意境之回味,书法中的枯墨,音乐中的泛音,茶道中的回甘,是一个声音者到达一定阶段会遇到的关键问题,也是障碍一个声音者成长的瓶颈。
如果说“技巧气息”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达到的,而“感觉气息”则全靠一个人的悟性。
例:有一次我给学生上课做广告配音练习,练习片断用的是我录过的广告《国窖1573》几个同学每人都录了一遍,他们的声音都很厚实,而且据说平时就经常模仿,有的人干脆能背下来,但听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味道不对。其实就差在“感觉气息”的把握上,“感觉气息”是语言的高级阶段的领悟,有时甚至是无声的,而此处的停顿,实为声断意连,绝非空白。“你能听到的历史xxx年、你能看到的历史xxx年、你能品味的历史xxx年”之间的停顿和连接都是有变化的,有感觉的,有韵律的,有衔接的,都是有“感觉气息”的。
而有些同学都不知“感觉气息”为何物,录的每一句都是“从头”开始,每一句都是干巴巴的追求声音厚度,每一句都是一个相同的旋律,每一句都是缺乏“感觉气息”的。“感觉气息”它好像似有似无,完全不是用简单的技巧可以代替的,更像是枝头花开的一瞬,祛其威猛之力,巧生妙莲,含而不露,锦上添花。可以说是:心悟一触自然有,费尽千心无处求的东西。“感觉气息”是微妙的、淡定的、从容不迫的,是美妙声音之外的芬芳,是细细品味才可意惠的不同。
要记住:良好的气息功底才是学好语言的正道。否则,就只能在门外玩儿票了。明白了“气息三层”的作用,也只是纸上谈兵,“气息”一定要在训练中体会,在实践中调整,在积累中捕捉,方能心生领悟、运用自如。
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低价制作各类真人广告录音,专题片配音
复制微信号
- 上一篇: 二十年经典重现 “聪聪”诉说《蓝精灵》配音情怀
- 下一篇: 蜂蜜香酥花生广告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