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幕鼓,时光流转,古寺在这一份挥洒不去的悠远与沧桑中,伴随花开花谢1400余年。“国清讲寺”,一个“讲”字恰好道出了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中的渊源和地位。这是一代帝师的修行道场。这是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的祖庭。这里至今仍然传承着智者大师所创立天台一脉的博大圆融的佛家精神。
·公元2009年冬末春初,国清寺里的梅花又一次绽放了。随着气侯逐渐转暖,雪白的梅花日渐凋零,新芽将会爬上枝条。就象以前一样,这棵已有1400年历史的老树,又开始了新的轮回。这棵古老的梅花树,栽于598年,那一年,位于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刚刚建成,为的是纪念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高僧,他就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出生于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那时候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全国人口总共有200万,但每年死于战争和屠城的人数就有40万。仇恨和死亡横行于中国的土地上。
在这个时期里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成了普遍接受的信仰。就连士族显贵们也把邀请高僧来府宣讲佛法或者前往寺庙礼佛视为一种时尚。
·这一段经文就是《妙法莲花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长达2348字,全部由原始梵语组成,普通僧人即使能做到流利朗诵,也需要一段长时间的学习。可是就在公元545年一个七岁的小男孩/随母亲来寺院听法,无意间听到了寺内的僧人在念诵这段经文,听后竟一字不差的把它背诵了下来。这个孩子就是梁朝权贵益阳侯陈显祖的第二个孩子,名叫陈王道。
·公元560年,在光州大苏山下走来了一个法号智顗的年轻僧人,声称要拜这里的慧思禅师为师,这个僧人正是13年前,在寺庙里一遍成诵的孩子—陈王道。
三年前,西北大军攻破梁朝都城江陵,皇帝被俘,梁王朝随之复灭,而显赫一时的益阳侯夫妇也在绝望中撒手西去。国破家亡,又遭遇丧亲之痛的王道,深切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于是发愿,誓做沙门,呵护正法。从此以后,茫茫尘世中少了一位养尊z处优的贵族公子,而释门里却多了一个叫智顗的平凡僧人。
为了安静地修行,慧思禅师特意将道场设在齐陈两国交战边界的大苏山。智顗为了学法,不顾危险,一路拔山涉水来到了大苏山。于是,德高望重的慧思禅师向智顗传授了《法华经安乐行品》。当时大苏山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不仅缺衣少食,甚至连读书用的灯蜡都很匮乏,为了在夜间取光读书,智顗经常在月光出来之后,将门窗的帘子卷起来,让月光透进屋里,苦读不辍。几年之后,智顗在同辈兄弟当中脱颖而出,已然是慧思座下说法第一的弟子。
·公元567年,30岁的智顗告别师尊,背负着传灯化物救渡世人的重任,下山弘法。这时候的南京是陈朝的首都,称为金陵,代梁而兴的陈朝,继承了前朝崇佛的传统,朝野上下宗教思想活跃,老和尚法济是当朝权臣何凯的舅舅,自恃禅功深厚,一天,法济接到了一个僧人的拜帖,法济斜卧在禅床上,话语轻慢:“有人在入定的时候,能感知远处的摄山震动,你知道这是什么禅功吗?”
僧人回答:“这是禅定入了偏执之途,邪魔侵入的迹象,如果执著于此境,还拿出来炫耀的话,修行之人一定会出问题,而非正道。”
短短的一句话,惊得法师连忙坐了起来,惊恐谢罪。德高望重的法师、被一个只有30多岁的年轻僧人彻底折服的事情传出去后,朝野上下顿时轰动,甚至连陈宣帝也主动拜他为师,这个年轻的僧人,正是离开大苏山,为了弘法而来的智顗。智顗精湛的辩才令僧俗信众无不惊叹。
·智顗开讲《妙法莲花经》,为说一个妙字的圆融不可思议的境界,就讲了90天,佛史中释为九旬谈妙。八年之后,一直留住瓦官寺弘法,声望日隆的智顗,突然作出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决定,公元572年,智顗上书宣帝,请求离开金陵,入天台山苦修。
受着朝廷优禄供养的智顗,反思八年来的金陵弘法,发现追求他的人们,往往留意于高位虚名而不能摒弃贪执真心修持,徒众越来越多,而能领悟真谛的人却越来越发稀少了。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北,这里风景优美,处处飘渺着灵山的妙气。历史上天台本来是道教发源地,天台山上的五座山峰状似莲花,鬼斧神工,十分神奇。
公元579年9月的一天里,在这片道教圣地上,却走来了几个身披袈裟风尘仆仆的僧人们,这些僧人正是前不久还在金陵弘法被尊为帝师的智顗(和他的几个弟子们。
每年秋天,当橡果成熟,国清寺的僧人们,都会把它采摘下来打磨成豆腐,做成食物。在天台山苦修的一段日子里,智顗就是这样,白天以采摘野果度日,晚上卧地而眠,过着艰苦贫寒的生活。
这是国清寺外的一片农田,寺里的僧人每年都在田地里耕种,收获,他们每天的菜食都是自给自足,这体现了农禅并举的修行方式,农禅并举改变了佛教最初自印度传来的不事生产托钵化缘的修行方式。智顗初到天台山时,就向僧人们提出了这个重要的主张。
这是位于天台山修禅寺的遗址,荒草萋萋,不复当年旧观,智顗到达天台后,就修建草庵,逐渐落成伽蓝,天台法脉自此创立,智顗就在这里起居说法,吸引了无数信众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前来听法。这个偏远的山区渐渐热闹起来了。10年前/在金陵出现的景象又再度出现,有人来寻求佛法,也有人来祈祷好运。
·公元591年,历时30多年的陈朝也覆灭了,平定江南的晋王杨广年仅20岁,他对前朝的国师智顗慕名已久,屡屡致信求见智顗。
公元591年,隋开皇11年,避祸暂居庐山的智顗在杨广的敦请下来到杨州,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则封授给他智者大师的称号,智者大师和杨广成为了师徒。
·这是天台山脚下的国清讲寺,院墙上“教观总持”四个大字阐明了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
智者大师之后,国清寺作为天台祖庭,一直是天台僧人依止起居顶礼参研的地方。今天黄色的山门前参拜的人们络绎不绝,寺内30多座殿堂楼宇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谁会想到,这座宏大庄严庙宇的建成却始于一排简陋的木桩。
公元597年的冬天,晋王杨广派来使者入天台山,再次迎智者大师出山讲经,接到信函之后,智者大师散尽一切用度,在天台山下用木桩圈画出寺庙殿堂的们置,用木画草图以为样式,告诉弟子,不久将会有人在此建起庙宇。
60岁的智者大师离开了天台山,走出百余里之后,他在这个叫石城寺的地方歇了下来,当晚,大师忽感不适,他对弟子说这不过是旧病复发嘱咐他们不要忙乱,随后,他打起精神,命弟子灌顶笔录,口授了一份信函留给杨广。夜间大师唱三宝名,如入三味,端坐入灭。
智者大师圆寂后的第二年,在杨广的主持下,一座恢宏的庙宇在天台山上建立起来。
智者大师的继承者灌顶在大雄宝殿的东侧栽种了这株梅树,按照智者大师的遗愿,这座宏伟的寺庙命名为国清寺,蕴含着寺若成国则清的美好的愿望。
·在天台山静修的智者大师生长于儒学世家,在道家的圣地进行苦修,在佛法中找寻真理,收获了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不但圆融了当时所有佛教学派的不同思想,也从义理和修行上破除了儒释道三家的隔阂,使得师法印度佛教的天台宗在解释体系和阐述方式上更容易被中国人理解。
自此,这三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不但有了理论下的沟通,也有了实践上的共同,这为他们在以后1400多年间相互融合共同进步奠定了基础。所以,智者大师被后世尊崇为东土释迦。而以慧思、智颐的思想为核心的天台宗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
·公元806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赵匡胤登基时间是公元960年。—千里注),这一年的10月,北方的高丽国已是寒风凛冽,一艘巨大的使船停泊在港口,船上走下几名使者前往高丽王宫,使团的随从们携送的几只大箱子格外引人注目,这些使者来自中国江南,他们携带着忠懿王钱俶的信件,求见高丽国光宗王。
两天后,那几只箱子被呈上朝堂,箱子里装着50件宝物,每件都价值连城。宋朝使臣,在高丽国大臣们的惊叹声中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想用这些贵重的宝物交换经书。这些经书正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一系列典籍,而这些经典著作正是出自于天台的国清寺。其实早在公元600年前,高丽僧人就已经来到国清寺求法了,天台宗的经典也传播到了高丽国,但是唐末之后的国清寺反而因为时局混乱遣失了经典。
面对使者的要求,高丽的朝廷议论纷纷,这些著作在高丽流传了几百年,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绝无仅有的国宝,更是他们佛学传播的基础专著。但是经过了再三廷议,光宗王还是召来了高僧帝观,派他护送典籍送往天台祖庭国清寺。
当时,光宗王心里有些隐隐的担忧,不知道下一次与帝观相见的日子是什么时候?这不仅因为高丽国与中原两地路途遥远,更因为国清寺自建寺以来的300年间有很多高僧前去国清修习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帝观经过数月的拨涉到达了国清寺。公元961年,这个深秋的早晨,帝观会见了当时的住持羲寂。这一次,在两位高僧之间进行了一场畅谈,由于这一次畅谈,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所以现在我们无从得知这场精采对话的内容是什么?但是,经过这次谈话之后,光宗王的隐忧顷刻变成了现实,因为高丽国虽然拥有智顗留下的全部著作,但是真正的天台精髓在国清寺里却从来没有断绝过。帝观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成为了第13位常留国清寺的高丽高僧。此后,他住在螺溪这个地方,拜羲寂为师,重新演习天台宗,在之后的10年编写了《天台四教义》,在完成了这部著作后,帝观无疾而终,终生没有回到高丽国。
·今天站在黄色的山门前,人们会惊异地发现,与其它寺院山门南开的建筑布局完全不同,国清寺的山门向东而开。其实山门向东正是后世弟子为纪念智者大师而建的,因为在寺庙的东面,有一条长20多里的古道直通佛垅,也就是大师当年苦修头陀行的圣地,山门东开的意思就是迎着祖师而开,显示着后世僧人对祖师的崇敬。这一条古道曾经留下许多高僧大德的足迹,这里的一石一木依然叙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人物。
·一行碑叙述的是中国密宗祖师一行大师在国清寺编制《大衍历》的故事。据说,当年国清寺的普寂禅师在很早以前就预见了他的到来,所以对自己的徒弟们说:“门前水西流,弟子当来”,果然在后来一行进入寺s庙的时候,山洪突然爆发,洪水涌到丰干桥下,一时水泄不通,洪水便向西边倒流急涌。
一行法师原名张遂,少年时因精通算术和阴阳五行学而声名大震,引起了权贵武三思的注意,但张遂自幼立志修习天文和算术,向往着寄情山水的生活,厌恶入朝为官,为逃避权臣笼络,干脆在32岁那年摒俗出家,法名一行。
走过一行碑,是一座名为丰干的石桥,这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而建立的石拱桥。丰干、寒山和拾得并称为国清三贤,后人将他们供奉于国清寺的贤堂之内,并留刻有寒山与拾得的一段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人如谤我、欺我、侮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回答:你且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关于他们的各种传说在民间源远流长,貌似潦倒的寒山,本性洒脱不羁,每日在天台山上风餐露宿,悠游度日,将自己的心得作成诗,随笔涂抹在山石上。后人将他们的诗收录起来,编成诗三百首流传于世。
·几百年后,这本《寒山诗集》引起了一个满族人的兴趣。这一年勤政事,猜忌而严历的清世宗胤禛已经51岁了,历经血腥风雨毫不留情的他对自己辛劳狐独的一生依然充满了困惑,当他在顽疾沉酣之余偶而读到了那段寒山问拾得之后,真有古人知遇之感,从此将丰干、寒山和拾得引为知己。
清*雍正10年,也就是公元1733年,他下诏重建国清寺的三大殿和其它堂屋,两年之后峻工。今天我们看到的国清寺,就是雍正皇帝下诏修建的格局,它完全按照皇室宗庙的式样而建。进入山门后,在5条纵轴线上分布着30余座殿堂楼宇等主体建筑,主次错落,功能清楚,整齐划一。
·这是2007年4月,天台佛学院对于初级僧人的一次普通授课,他们讲课的内容正是出自智者大师,在1400年前所著的经典。这些现代的僧人依旧和他们的前人一样,安静地传承着天台宗的法脉。
国清寺在迁徒流转的岁月中,智者的衣钵不知不觉已经传到了第93代。古寺苍穹,寒梅点点,古老的中华大地历经劫难,终于迎来了一前所未有的升平盛世,曾经几度暗哑的国清寺古梅再一次含苞待放。
微信号:13212829820添加客服微信好友, 低价制作各类真人广告录音,专题片配音复制微信号
如果您想把广告词制作成真人有声广告录音或手机彩铃,请联系本站客服QQ:7355753 微信/手机:13212829820 ,我们专业录制制作各类广告录音配音和手机彩铃,几十元就可以为您量身定制专属您的手机彩铃及广告配音。